教育論壇揭示與內地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嶺南大學最近舉辦了一場以「創造針對性新市場」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作為2022QS高等教育中國峰會的一部分。

該國際線上活動在4月14日舉行,此刻正值外交局勢緊張,新冠肺炎肆虐餘波未了,種種新挑戰不斷浮現,正好讓身處高位的講者藉此機會去探討關於學生流動、研究交流、學術資助以及院校合作的問題。

講者就以以下題目分享了他們的看法:是否有一個 「正在形成的範式轉變」?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大學應該採取甚麼措施去應對當前的障礙?它們現在該如何自我定位成為海外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好的目標院校,並能夠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課程、支援和機會,使他們踏上事業成功的道路。

基本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有近50萬國際學生選擇中國地區作為就學目的地。而儘管此後出現了各種干擾,但這一數字在過去兩年一直相對穩定。

然而,其他重要因素也變得明顯。 例如,來自某些「來源國」的學生人數正在上升,而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人數則在下降。有更多的課程是專門為吸引海外學生而定制的。內地的大學正在加倍努力去輸出某些教育模式。許多 「知識經濟 」領域的頂尖人物現在都在關注,面對北美、歐洲和澳大利西亞這些成熟市場的競爭,還需要在那一方面努力才可以成為主要的就學目的地和研究夥伴。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在發言中指出,香港的大學在招收非本地學生方面仍然面對一些營運上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涉及教資會對本科課程的資助,教資會設定了內地或海外學生的數目上限約為20%,而且他們都要繳付較高的學費。

雖然除此之外,還有自資授課式研究生(TPg)課程,開辦這些課程也屬於大學的整體使命,而它們的學費上是由市場競爭決定。

鄭教授說:「我們正在努力建立[與大灣區合作夥伴]的聯合學校或學院,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並探討研究合作和博士聯合培養的可能性。中國在教育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崛起對建立夥伴關係和學生流動起了關鍵的作用。我認為全球教育是一個金字塔。以博士課程而言,美國仍將佔主導地位,但對於本科、碩士和專業課程,中國在這個全球金字塔中的位置將會攀升,因為「本地知識」這一層面開始變得更加重要。」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沈文欽副教授在闡述中國內地如何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時,指出三個主要原因。第一是國家層面頒發的獎學金相當慷慨。第二是學費相對「便宜」,特別是醫學和工程等學科,尤其是與美國和英國的大學相比。第三是中國就建立一個廣泛的國際學生網路下了很多工夫,他們都樂於向同事、朋友和同學推薦中國作為就學目的地。

沈教授說:「中國大學的排名上升得非常快,但東亞國家的僱主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許多學生回國後都因為他們與中國的聯繫和他們的「語言資本」而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優勢,所以往往更容易找到較高薪酬的工作。」

不過,一個迫在眉捷的挑戰是如何擴大與海外院校在STEM方面的研究夥伴關係。這是由於目前所有高科技科研合作都非常敏感,特別是與美國及其最親密盟友進行的協作。

沈教授說:「在過去兩年裡,出國的自然科學、工程和電腦科學學生的數量下降得非常快,有些人正在選擇香港、英國或新加坡而不是美國,但我們也必須在中國為他們找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素質保證與國際事務)夏爾馬教授對長遠而言,雙向互惠交流會愈益擴展這個趨勢頗有信心。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大學,在工程、納米科技和綠色科技方面的進步備受讚譽,這都對實現目標大有幫助。

對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學生,這是一個主要的吸引力;而很多傳統西方經濟體系的學生也可以看到世界正如何轉變。

夏爾馬教授說:「中國崛起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這個趨勢將持續下去,內地許多頂尖大學現在都提供中文和英文的課程,所以轉移學分並不是甚麼問題。但我們也在努力把一些學生送到非主流的地方,例如吉林省,這樣他們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差異,也可以更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悉尼大學教育學教授Anthony Welch認為善用夥伴關係對出境或入境的學生和學術人員都有好處,同時亦可惠及各項研究計劃,因為中國在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新型高檔材料等領域都做得相當出色。

Welch教授說: 「建立夥伴關係可以增強雙方的實力,知識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在科學和技術領域,中國的大學現在極具競爭力,常常領先世界。很明顯,一些中國同事可能不會申請[限制大陸參與者的]資助,但我們會看看可以如何協助他們。」

遺憾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教授當天身體不適,因此無法參加討論。

在其他的峰會環節上,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參與了一個以「發展和機遇」為題的討論;而兩位研究助理教授朱依丹博士和張優良博士則參與了一個關於 「研究出口」這重要課題的小組討論,探討其當前做法和新舉措。